政策信息
当前位置 > 2024最新官方 > 媒体中心 > 政策信息 
河南省—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8-15     发布者:蓝海股份     浏览量:1994

标签:人力资源 互联网+人社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机关各处室,省公务员局,厅属各单位:

现将《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6年7月1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5〕6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合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15〕64号),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工作部署,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与互联网的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引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结合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业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利用大数据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社会创新活力,引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革,为改善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强劲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融合创新。推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与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以融合促业务与服务创新,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坚持引领跨越。统筹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互联网+人社”新模式,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形成新的改革创新驱动力,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推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服务资源、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平台化,鼓励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民生服务,开辟新的服务形态,形成公众参与、社会共建的新常态。

坚持安全有序。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信息化支撑能力,强化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健全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确保“互联网+人社”健康、安全发展。

(三)行动目标

大力推进“互联网+人社”建设,不断创新信息化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工作的“引领、支撑、服务、基础”作用,大力推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整体创新,到2018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引领性:以“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为引领,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对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及其服务机构、服务人群、服务功能的全面覆盖。

支撑性:加快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在省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内,构建全省“人社云平台”,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省集中,建设统一的人员、单位和管理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对外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与公安、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对业务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服务性: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结合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领域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业务管理标准化和服务便捷化。完善政府互联网服务、电话咨询服务、自助服务和基层信息服务,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性:以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用信息化来推动各业务之间的高度协同,省内各地之间的广泛协作,政策制定与经办服务的统筹设计,窗口大厅与网络平台的联动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群众做到“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2016年,重点抓好当前急迫的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成厅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0A)信息系统;二是完成云平台建设调研、测试、论证,制定我省“省集中”及业务应用上云方案,报请省政府批准,构建全省“人社云平台”。

——2017年,着力提升保障“互联网+人社”发展的基础能力体系:一是加快推进“三大基础平台”建设,即身份认证平台、信息汇聚平台和支付结算平台;二是基于全省“人社云平台”,开展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系统省集中试点;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优选一批行动主题纳入应用示范项目。

——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人社”创新能力体系:一是完善全省“人社云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核心业务系统省集中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领域深度融合,基本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衔接有序、规范安全高效的“互联网+人社”发展格局。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基础支撑

1.身份认证平台。面向在省内就业或参加社会保险的中国公民(含港澳台人员)、外国人普遍发放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实现“一人一卡”。建设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以下简称持卡库)、用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推进人员、单位信息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的融合共享,实现“一数一源”,并与人口库、法人单位库等国家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接、校核。依托社保卡及持卡库,构建全省统一的个人身份认证平台,面向各类用卡业务场景提供线上线下综合身份认证手段,实现对管理服务对象的准确识别,形成业务办理的实名制控制能力。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2.信息汇聚平台。建设“人社档案袋”,针对每一个管理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就业经历、职业技能、参保缴费、待遇享受、工资收入、权益保障,以及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等数据资源的电子化整合汇集。构筑“用卡轨迹图”,基于社保卡实现各项应用、服务、管理环节信息的集中汇集。实施人社大数据战略,推动人社各业务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拓展人社大数据采集范围,逐步覆盖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工资等人社领域及经济、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的数据资源,实现人社大数据的集成融合。基于“人社档案袋”、“用卡轨迹图”,及其他人社大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服务对象的基础属性、业务属性、行为变化进行“画像”、比对和关联分析,准确描述不同群体、个体的人社业务行为特征,辅助核验服务对象的业务状态,认定服务对象的政策、待遇享受资格,形成对服务诉求进行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的能力,为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针对各类服务对象的特性和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和基础支撑。

3.支付结算平台。将社保卡加载的银行账户作为基本服务账户,以基于社保卡和持卡库的统一认证平台为依托,建设全省人社支付结算平台,发展社保卡的互联网结算模式,并建立与商业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组织的网络联接,推动各项社保待遇及人社领域各项补贴进卡,形成基于社保卡的人社支付结算能力。

(二)互联网+综合服务

1.社保卡服务。建设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共享相关原始材料电子数据,推动持社保卡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逐步实现在就业、社保、人才服务、劳动维权等业务领域的普遍应用,成为各业务领域的通用凭证,形成“持卡前台办事,材料后台调取”的经办服务新模式。基于持卡库,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保卡服务平台,支持其他公共服务部门及第三方机构广泛应用社保卡。完善社保卡服务体系, 加强线上线下两个服务体系建设,线上整合各类网上服务功能,建设全省社保卡服务网站,拓展“掌上12333”、手机APP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服务渠道,实现社保卡信息查询、申领、挂失、补换等业务的线上办理。线下推进各级社保卡服务窗口建设,在各级人社业务大厅、基层劳动保障所、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设社保卡服务窗口,广泛布设自助服务终端,实现省、市、县、乡、村全覆盖。在城区打造步行15分钟服务圈,在农村打造半径1.5公里服务圈。

2.信用服务。按照省政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基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信用模型研究,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用系统运行平台和个人信用、用人单位信用和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授权机制,在隐私信息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信用查询服务,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与监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3.阳光政务。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行政审批目录、办理程序和办理时限,推进行政审批集中公开办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审批、办理进度及结果网上查询和电子监察,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证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互联网+就业创业

1.智能线下线上招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远程视频传输技术,建设智能化的公共就业人才市场,实现现场求职招聘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并与线上同步搭建人力资源服务系统平台,方便求职招聘双方即时语音交流及在线审视影像,快速、准确、高效完成面试全过程。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求职者行为,根据求职者的专业、特长、层次、工作经验、求职喜好、求职目的地选择等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简历智能筛选等招聘辅助服务,实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与求职者应聘信息之间的智能匹配,提高求职招聘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2.精准扶持。采用大数据技术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测评、就业指导,在小额贷款贴息、就业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方面主动提供政策信息推送、网上支付、过程追踪等服务,将有限资金进行精准投放、高效使用,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便捷手段,使就业援助对象及时查阅或被推送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信息,以及拟享受就业援助资金补贴等信息,主动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3.创业服务。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特点,打破地域限制、行业限制、年龄限制,通过创业服务平台查询创业扶植政策、创业项目等信息,实现创业人员与创业项目的高效衔接,并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成果转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四)互联网+社会保障

1.网上社保。优化网上社保业务办理流程,打通线上申请与线下办理通道,在申报、办理、查询等方面,提供社保在线业务的网上“一站式”办理和进度跟踪、推送服务。对需线下办理的业务,面向个人和单位提供在线预约、办理情况查询等服务。拓展社会保险费缴纳渠道,支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多种费用缴纳方式,实现个人在线缴纳社会保险费和未缴费提醒。完善医保网上即时结算机制,拓展医保费用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支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进指纹识别、指掌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以及“静默核查”方式在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中的应用,有效防止养老基金流失。

2.医保服务。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互动交流,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医师服务动态评测,为群众推荐大数据医疗服务,不断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医师管理,提升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开通互联网或手机APP一键举报服务,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保护群众切身利益。依法、依规、依政策和依经办规程提升服务,适应参保人员医疗保险服务的可及性。

(五)互联网+公务员管理

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对公务员登记备案、职位管理、录用交流、考核奖励、培训监督等各项业务实施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公务员队伍的数量、结构、变化等情况,实现与机关养老、医疗、就业、工资等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我省公务员管理工作水平。打造科学便捷、高效安全的公务员考录平台,实现招考信息网上发布、录用结果公开透明的规范化、科学化考录管理与服务。完善便捷易用、高效安全的公务员网上培训平台,利用流媒体视频、短信、微信等方式,为公务员初任、任职、在职、专门业务培训提供在线服务。

(六)互联网+人才服务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人才资源开发使用效率。探索网络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对接,推动各类人才培养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行实名制管理方式,开展网络学习、考试认定、在线职称评审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获取能力提升的机会。借助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人才项目需求信息,构建人才项目对接平台,促进人才、资本和项目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我省人才资源优势。探索网络化人才管理服务新模式,通过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户籍等方面的服务。

(七)互联网+劳动关系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投诉举报、仲裁咨询,便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时维权。构建网上调解平台,让调解工作延伸基层,积极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有效降低维权成本。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可能引发的群体劳动纠纷事件进行预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控,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上维权热点监控。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主动监察、现场监察等提供移动办公服务。提供劳动法律法规网上咨询服务,模板案例、经典案例、常见案例网上公示公布。

(八)互联网+智能应用

1.大数据建设。建设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归集、整合、比对、分析数据资源,满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数据应用需求,实现数据资源的综合应用。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决策支持体系,及时感知政策实施和运行中的问题,促进政策完善。探索推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共享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互联网的数据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大数据采集和应用模式。

2.云计算服务。按照省政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规划,加强云计算技术应用,构建全省“人社云平台”,包括支持业务经办、监管决策、大数据应用的人社业务云,以及面向公共服务的人社服务云。依托省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政务公共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企业合作建设人社业务云,加快推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核心业务系统向省级集中,稳妥实施系统架构升级,确保省级集中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省辖市级及以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原则上不单独建设云平台,随核心业务系统省级集中,逐步纳入人社业务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中原云”平台,建设人社服务云,逐步实施公共服务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不断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能力。

3.移动办公。以互联网思维驱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管理、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的转变,建设综合办公信息管理平台,突出网上办公的实用性、用户权限的可靠性、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栏目设置的灵活性,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办公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推广办公自动化应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4.就业D图。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各类群体就业信息的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结合智慧地图、位置挖掘分析等技术,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各行业、各工种、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景气指数、薪资水平等,引导劳动者有序流动、理性择业、转换和提升职业技能,指导用人单位合理调整招聘计划,指导培训机构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开展培训服务。

(九)互联网+众筹众包

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互联网+人社”建设,支持创业者和社会服务机构开发人社领域衍生服务产品。重点是:构建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在线的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根据产业与人才资源匹配情况,为各类人才与项目需求对接提供支持与服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接口平台,满足业务协同、跨地区业务应用和人社领域公共服务应用及其信息共享需要。支持社会机构通过对医保诊疗信息的挖掘分析,为参保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对健康状况的监控预警。面向社会征集运用互联网改进民生服务的创新项目和创意点子,借民智推动民生服务资源应用,形成协作共创的良好生态。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工协作、分步实施”原则,统筹进行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督促落实,切实推动行动计划(详见附件)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社会评价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第三方机构对行动成效开展评估评议,促进“互联网+人社”工作积极有序开展。

(二)加强“互联网+人社”培训宣传。建立健全“互联网+人社”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业务强、懂技术、善管理,能够承担“互联网+人社”任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互联网+人社”建设成效的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营造有利于“互联网+人社”建设的舆论氛围。

(三)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格局。做好金保工程专项资金的申请和使用,支持“互联网+人社”行动实施。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体,积极探索互联网经济发展市场化运营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方式,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互联网+人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统筹推进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统筹考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的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设施资源,结合全省金保工程二期,鼓励和引导相关市场主体参与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制订项目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项目有计划实施,通过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这一载体,引领、带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1543473341119959.png

咨询电话
400-699-7800

咨询邮箱
news@blueseahr.cn

客服质量反馈邮箱
bs-qc@blueseahr.cn